晚稻螟虫、防治措施、农药配方
晚稻螟虫症状以及危害
晚稻螟虫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,主要危害晚稻。成虫体长约1.5厘米,翅膀呈灰褐色,前翅有深色斑点。幼虫体长约2厘米,身体呈淡黄色,头部呈深褐色。晚稻螟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叶片被咬食:晚稻螟虫的幼虫会在稻叶上咬出不规则的小洞,严重时会导致稻叶枯黄、凋萎。
2.稻穗被啃食:晚稻螟虫的幼虫会在稻穗上啃食,导致稻穗变形、减产。
3.传播病害:晚稻螟虫会传播稻瘟病、稻纹枯病等病害,加重稻田的危害程度。
晚稻螟虫防治措施
1.生物防治:可以利用天敌如寄生蜂、蚜茧蜂等进行生物防治,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。
2.物理防治:可以利用灯光诱捕器、黄板等物理防治手段,将晚稻螟虫引诱到特定位置进行捕捉。
3.化学防治: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,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,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。
晚稻螟虫用什么药?
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氯氰菊酯、吡虫啉、氟氯氰菊酯等。氯氰菊酯是一种高效、低毒、广谱的杀虫剂,可有效防治晚稻螟虫。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:
1.药剂浓度:一般情况下,氯氰菊酯的药剂浓度为0.5%左右。
2.喷洒时间:应在晚稻螟虫孵化后的第3-5天进行喷洒,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。
3.喷洒方法:应采用喷雾器进行喷洒,将药液均匀喷洒在稻田上方,避免药液直接接触到稻株。
晚稻螟虫是稻田中的一种常见害虫,对稻田造成的危害较大。为了有效防治晚稻螟虫,可以采用生物、物理和化学防治手段,其中化学防治可选用氯氰菊酯等药剂进行喷洒。但在使用化学农药时,应注意药剂浓度、喷洒时间和喷洒方法,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