扁豆白星病的病因、防治措施和药物应用
扁豆白星病的病原
扁豆白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,病原菌为白星病菌(Pseudocercospora cruenta)。该病菌主要寄生在扁豆的叶片和茎部,引起扁豆叶片上出现白色小斑点,随着病情加重,斑点逐渐扩大,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圆形斑块,叶片变黄、干枯,严重时会导致扁豆减产或死亡。
扁豆白星病的传播途径
扁豆白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:一是通过种子传播,病菌可在种子表面或内部存活,当种子发芽时,病菌会随之传播到幼苗上;二是通过空气传播,病菌随着风或雨滴飘散到健康植株上,引起新的感染。
扁豆白星病防治措施
1.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。
2. 种子处理:将种子浸泡在0.3%的多菌灵溶液中,浸泡时间为30分钟,然后晾干后再进行播种。
3. 土壤消毒:在种植前,可将土壤进行消毒处理,使用50%的甲基溴对二氯苯酚或50%的氯化汞等药剂进行喷洒。
治疗措施
1. 及时发现病害,将病叶、病茎及时剪除,避免病菌扩散。
2. 使用药剂进行喷洒,可选用多菌灵、百菌清等药剂进行喷洒,喷洒浓度为1000倍液。
扁豆白星病用什么药?
药剂配方
1. 多菌灵:每公斤水中加入20克多菌灵,搅拌均匀后喷洒。
2. 百菌清:每公斤水中加入25克百菌清,搅拌均匀后喷洒。
药剂使用方法
1. 在病情初期,每7-10天喷洒一次药剂,连续喷洒2-3次。
2. 在病情严重时,每5-7天喷洒一次药剂,连续喷洒3-4次。
TAGS
扁豆白星病、病因分析、防治措施、药物应用、农药配方、使用方法